高速路冬季使用融雪剂是保障交通通行安全的重要措施,但大量使用会带来多维度的影响,需在 “通行安全” 与 “生态、设施保护” 之间寻找平衡。以下从作用原理、主要影响、优化方向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: 一、融雪剂的核心作用原理 融雪剂的核心功能是降低冰雪的冰点,破坏冰雪的晶体结构,使其在低于 0℃的环境下仍能融化成水,从而清除路面冰雪。目前高速路常用的融雪剂主要分为两类: • 无机融雪剂(主流类型):以氯化钠(食盐)、氯化钙、氯化镁、氯化钾为主,成本低、融雪效率高,占市场用量的 90% 以上。其原理是溶解后形成离子溶液,离子会干扰水分子的结晶过程,使冰点降至 - 10℃~-30℃(如氯化钠冰点约 - 21℃,氯化钙约 - 55℃)。 • 有机融雪剂(环保型):以醋酸钾、丙二醇等为主,腐蚀性极低、对环境友好,但成本是无机融雪剂的 10~20 倍,仅在桥梁、机场跑道等特殊区域少量使用。 二、大量使用融雪剂的主要影响 大量使用(尤其是无机融雪剂)会对道路设施、生态环境、车辆设备产生显著负面影响,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类: 1. 对道路及附属设施的腐蚀 • 路面结构损坏:融雪剂溶液会渗透到沥青路面的孔隙或水泥路面的裂缝中,低温下结冰膨胀(体积增大 9%),反复冻融后会导致路面 “起砂”“坑槽”;同时,氯离子会破坏水泥的水化产物,降低混凝土强度,缩短路面使用寿命(通常会使水泥路面寿命减少 3~5 年)。 • 桥梁与护栏腐蚀:桥梁的钢筋、护栏的金属构件(如波形钢护栏)会被融雪剂中的氯离子加速腐蚀 —— 氯离子会穿透金属表面的氧化膜,引发 “点蚀”,长期会导致钢筋锈蚀膨胀、护栏断裂,严重影响桥梁结构安全(北方部分老桥因长期融雪剂侵蚀,需提前进行钢筋防锈修复)。 • 排水系统堵塞:融雪剂与冰雪融化后,会携带路面的泥沙、杂物形成高浓度盐溶液,若排水管道设计不合理,盐溶液中的盐分易在管道内结晶,导致管道堵塞,进而引发路面积水、结冰反复。 2. 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 • 土壤盐碱化:融雪剂随融雪水渗入道路两侧土壤后,会导致土壤含盐量升高(超过 0.3% 即会影响植物生长),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,使土壤板结、保水保肥能力下降。北方部分高速路两侧 100 米范围内,常见行道树(如杨树、柳树)叶片发黄、根系坏死,甚至成片死亡。 • 水体污染:融雪水通过地表径流汇入周边河流、湖泊或地下水,会导致水体盐度升高,影响水生生物生存 —— 例如,淡水鱼类对盐度敏感,当水体含盐量超过 0.5‰时,会出现呼吸困难、生长缓慢;若渗入地下水,还会污染饮用水源(部分地区地下水检测出氯离子超标)。 • 植被死亡:高浓度盐溶液会导致植物细胞失水(渗透胁迫),破坏细胞膜结构,即使是耐盐植物(如侧柏),长期接触也会出现枝叶枯萎。部分高速路绿化带因融雪剂堆积,每年需重新补种,养护成本大幅增加。 3. 对车辆的损害 • 底盘与金属部件腐蚀:融雪剂溶液会附着在车辆底盘、悬挂系统、刹车系统的金属部件上,尤其是冬季洗车频率低,盐分长期残留会加速底盘生锈、刹车管路腐蚀,增加刹车失灵的风险;同时,盐分还会腐蚀轮毂、车门铰链,导致部件卡顿、寿命缩短。 • 轮胎老化加速:融雪剂中的氯离子会破坏轮胎橡胶的分子结构,使橡胶变硬、开裂,降低轮胎的耐磨性和抓地力,尤其在低温环境下,轮胎老化速度会加快 20%~30%。 4. 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• 空气与粉尘污染:干燥的融雪剂(如氯化钠颗粒)易在车辆行驶中扬起,形成盐尘,被吸入后可能刺激呼吸道,诱发鼻炎、支气管炎等疾病;若附着在皮肤表面,还可能导致皮肤干燥、瘙痒。 • 误食风险:部分融雪剂颗粒与食盐相似,若因运输、储存不当散落,可能被儿童或宠物误食,引发恶心、呕吐等中毒症状(虽概率较低,但需警惕)。 三、减少融雪剂负面影响的优化方向 为平衡 “除雪效率” 与 “环境保护”,目前行业已形成一套 “科学使用、多手段结合” 的解决方案,核心思路是 **“减量、替代、协同”**: 1. 优化融雪剂使用方式,减少用量 • 精准撒布:采用 “智能撒布车”(配备 GPS 定位、温度传感器、积雪厚度检测仪),根据路面温度(如 - 5℃以下用氯化钙,-5℃以上用氯化钠)、积雪厚度动态调整撒布量,避免 “过量撒布”(传统人工撒布易导致用量超标 30% 以上)。 • 提前预撒:在降雪前 1~2 小时,少量撒布融雪剂(约 20~30g/㎡),形成 “防结冰层”,可减少降雪后融雪剂用量 50% 以上,同时避免冰雪与路面紧密粘连。 • 控制范围:仅在车道(车轮碾压区域)重点撒布,减少向绿化带、人行道的扩散;撒布后及时清理路肩堆积的融雪剂,避免雨水冲刷渗入土壤。 2. 推广环保型融雪剂与替代技术 • 混合使用:将无机融雪剂(如氯化钠)与有机融雪剂(如醋酸钾)按比例混合(通常 9:1),既能降低成本,又能减少腐蚀性(腐蚀性可降低 40%~60%)。 • 新型融雪剂:研发并推广 “生物基融雪剂”(如玉米芯提取物、甜菜糖渣),这类融雪剂可生物降解,对环境无残留,但目前成本较高,仅在敏感区域(如水源地周边)试点使用。 • 机械除雪为主:优先使用铲雪车、滚雪刷、吹雪机等机械除雪设备,清除 80% 以上的积雪后,再少量撒布融雪剂处理残留冰雪,从源头减少融雪剂用量(北方部分高速路已实现 “机械除雪率≥90%”)。 3. 加强设施防护与生态修复 • 道路与桥梁防腐:新建高速路的水泥路面添加 “阻锈剂”,桥梁钢筋采用 “环氧树脂涂层钢筋”,减少氯离子侵蚀;对已建成的设施,每年春季喷洒 “防锈涂料”,修复腐蚀部位。 • 生态缓冲带:在高速路两侧种植 “耐盐植被缓冲带”(如紫花苜蓿、沙棘),同时设置防渗沟,拦截融雪水,避免直接渗入土壤和水体。 • 车辆防护提示:通过高速路服务区、交通广播等渠道,提醒车主 “降雪后及时清洗车辆底盘”,减少盐分残留;部分车企也推出 “底盘装甲”(防腐涂层),降低腐蚀风险。 4. 完善政策与标准 目前我国已出台《道路融雪剂》(GB/T 23851-2021),明确了融雪剂的腐蚀性、环保性指标,禁止使用 “工业废盐” 等劣质融雪剂;同时要求高速路运营单位建立 “融雪剂使用台账”,定期监测周边土壤、水质,确保影响可控。 总结 高速路使用融雪剂是冬季交通保障的 “必要之举”,但 “大量使用” 的负面影响需高度重视。未来的核心方向是:以 **“机械除雪为主、融雪剂为辅”** 为原则,通过智能控制用量、推广环保替代品、加强设施防护,在保障通行安全的同时,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损害,实现 “安全” 与 “可持续” 的平衡。
文章地址:http://www.haihuahuaxue.com/company/80.html